去年3月,年近九十的谭伯入住了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一所养老机构,恋家的他初时很抗拒护理服务,院内护士为其制定了照护方案,耐心开导。特别的是,该机构位于东山湖公园旁的老社区,和谭伯家只有“一碗汤的距离”,院友也是老街坊,大家同声同气有话说。在家一般的温暖氛围下,谭伯对康复有了信心,今年6月,其护理级别从特级降至一级,见到护理员也总是笑眯眯。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发展银发经济,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势在必行。近日,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表示,民政部将认真落实 《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包括加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近年来,广州的养老服务项目已率先探索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创新模式,谭伯的“晚年之家”便是其中之一。嵌入式机构,是如何实现“家门口养老”,填补社区养老服务市场空白,形成银发经济新样本?一起来看看。
生活不离社区 养老不离家人
七旬关叔曾因中风导致行走和说话困难,在市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后,入住医院附近一家养老机构疗养。发现关叔对康复训练缺乏兴趣,护理人员投其所好,常陪关叔下棋、聊天。渐渐地,老人情绪有了好转,对康复训练也积极了,早饭和午睡后会在护理员辅助下用助行器锻炼。
谭伯和关叔入住的院舍都位于越秀区的老社区,分别为东湖西孝慈轩和六榕孝慈轩,前者于2015年5月起运营,与政府合作共建,共设48个床位,是广州中心城区首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获评“广东省社区养老示范项目”;后者为六榕街颐康中心,其通过养老资源“一体化统筹”,打破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边界,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入选“广州市引领性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
社区嵌入式养老,顾名思义,是把“养老之家”嵌入社区物业,这种小型化、专业化、多功能社区养老设施,能让老人“养老不离社区”,家属“照顾老人与工作两不误”。几年下来,东湖西孝慈轩深受街坊欢迎,又发展了中山七及六榕孝慈轩,可谓广州发展嵌入式养老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颐康中心(站)2839个,实现街镇、村居全覆盖。
为更好满足老年人就近就便的养老服务需求,市民政局着力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2020年,广州市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印发《关于深化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充分发挥养老机构专业化、标准化服务积极作用,促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明确嵌入式养老机构应优先选址在常住人口规模较大及户籍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总床位数宜在10至200张,护理型床位不低于80%。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将颐康中心与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设施配建指引》(2022年修订稿),每3万至5万人设置一处颐康中心,每个社区、行政村设置不少于一处嵌入式养老机构。
“相比传统大型养老机构,嵌入式机构规模小,较易布点,开办资金需求及运营难度较小,可复制性强,通常依托社区闲置空地或由居民房改建,虽床位不多,但侧重专业护理功能,能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欧亿体育(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官网美好家园养老集团副总裁、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吴华兰介绍,以东湖西孝慈轩为例,“白云街道办提供了场地资源,把辖区内半停业的医院物业盘活为社区养老院用房,总建筑面积约1042平方米,并给予优惠,租金为市场价1/3,运营机构负责场地装修、加装电梯、购置设备及运营管理等费用。服务对象为失能半失能及认知症长者,10%的床位优先收住街道内‘三无’孤老人员。
独居于六榕街的八旬陈婆婆,虽基本能自理,但婆婆患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疾病,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陈婆婆常到六榕孝慈轩做康复理疗,政府出台家庭养老床位政策后,机构协助陈婆婆申请安装了11件套的家庭养老床位智能化设备。“之前我煲了粥又忘了,跑去睡觉,后来粥烧糊了,幸好烟雾探测器迅速报警,才及时关火。”今年5月,陈婆婆感到血压有点高,随即按下一键呼救按钮,后台工作人员马上联系老人,“幸好那次并无大碍,康复师还上门给我按摩,服务很到位”。
《通知》明确,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可依托自身专业力量和社区资源“一体化统筹”,充分发挥“接、承、转”功能,为周边社区常住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提供托养、日间照料、家庭养老床位、“家政+养老”、智慧养老等服务;并鼓励和支持承接所在街镇委托的失能老年人帮扶、老年人能力评估等服务,参与连锁运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实践证明,嵌入式养老可采用多种运营模式,为社区长者延伸医养结合服务。”吴华兰介绍,“颐康中心是其中一种模式,护理站也是一种模式,如东湖西孝慈轩2018年便设立社区护理站。‘驿站式’服务又是一种模式,目前我们探索在小区等家门口设立养老驿站,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照护、康复、助洁、陪诊等涵盖医、食、住、行的市场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填补市场空白,助力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消费圈。”
在探索过程中,嵌入式养老机构也有其困境,例如由于规模小、床位少,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单个成本回收周期较长,且因选址在社区,容易陷入邻避效应。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指出,家门口“一碗汤”距离的探望和陪伴恰恰可解决专业人员照料、家属陪伴以及家属喘息的需求,但需因应社区实际灵活调整,精细服务,跳出传统的条块思维。可考虑将社区养老服务纳入“社区综合服务”的大盘中,满足长者不同的需求,推动资源整合。
这也正是本地养老服务工作者的心得。“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企业要紧密结合老年群体的具体需求,提供多元化且贴心的服务,才能做大做强银发经济。”吴华兰表示,目前,广州的嵌入式养老已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力量出资、专业团队运作的社区养老合作新模式。民营企业可通过不同方式灵活参与养老服务,有利于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实现养老企业和政府的双向选择,促进养老服务供需适配。